为做好2022中国信息通信大会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会议期间参加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会议顺利进行,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根据“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按照“谁派出、谁监测、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坚持全过程全链条依法科学精准防控,大限度降低疫情相关的风险隐患,保障会议成功举办。
二、保障时间
自方案印发之日起至2022年12月11日结束。
三、涉及点位
龙泉驿区成都东安湖木棉花酒店。
四、组织领导
(一)组织机构
成立由中国通信学会、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政府等组成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成都东安湖木棉花酒店,负责大会疫情防控的综合协调工作。下设4个工作组,包括会务组、人员排查组、疫情防控组、核酸检测组等专项工作组,负责疫情防控工作的统筹、计划、组织、实施、协调、保障等工作。
(二)组织责任
按照“谁举办、谁派出、谁负责”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主(承)办单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人员派出单位、会议相关单位以及会议所在地政府各自履行相应的疫情防控责任。龙泉驿区切实履行属地责任,加强督促,指导会议相关点位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参加会议人员、工作人员坚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配合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
五、防控措施
(一)会议前防控准备
1.健康排查
会议前,参加会议人员、工作人员须提前申领健康码,会议前7天做好每日健康监测,对照“健康成都”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近期本土病例活动轨迹及风险区通告”开展健康排查,并据实填写健康申报表。所有参会人员、工作人员自会前7 天至会议结束,保持“住家—工作地”两点一线,不参加除工作以外的聚集性活动。会议相关单位负责收集汇总本单位参加会议人员或工作人员健康申报表备查,并将汇总情况报承办单位。有下列情况人员不参加会议或不参与会议保障和服务工作:
(1)会议前8天内有港台地区和国外旅居史;
(2)会议前7天内有国内重点地区(见“健康成都”微信公众号“来(返)蓉人员疫情防控最新政策”)旅居史且未完成相应管控要求等防控措施的人员;
(3)会议前7天内接到有关部门、单位关于疫情防控风险提示要求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健康监测,且未完成相关防控措施的人员;
(4)健康码为红、黄码人员或临时弹窗的人员;
(5)尚在医学观察期内的已治愈出院的确诊病例和已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
(6)被判定为新冠肺炎感染者(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重点涉疫场所或区域风险人员;
(7)有不适症状或有健康状况异常的人员(包括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且未排除新冠肺炎感染者的。人员健康排查要求应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防控要求进行动态调整,会议承办单位应将调整后的要求及时告知会议相关人员。
2.核酸检测
各单位负责组织所有参加会议人员、工作人员在完成会议前3天3次核酸检测(最后一次须为会前24小时内在蓉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后方能参加会议或参与会议保障。会议期间,在会场设置核酸检测点,每日对会议相关人员开展核酸检测。核酸检测要求应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防控要求进行动态调整。
3.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根据“应接尽接”的原则,所有工作人员须于会前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符合加强接种的人员还须完成加强接种后,方能参与会议保障和服务工作;按照“应换尽换”的原则,未完成疫苗接种的工作人员应及时替换,不参加会议保障和服务工作。参加会议人员于会议前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符合加强接种的人员,尽早完成加强接种。
4.物资准备
会议前,由承办单位负责落实防疫物资保障,包括:在人员会议场所主要进入通道设置体温检测仪和配备一定数量的测温枪,在住地房间、会议场所放置医用外科口罩、速干手消毒剂、卫生纸巾等用品,在指定区域配备一定数量环境消毒剂、手消毒剂、一次性酒精棉片、医用防护口罩(N95)、水银体温计、消毒喷雾器(常量喷雾器及超低量喷雾器)等物资。
5.场所准备
会前,场所单位负责组织做好人员会议场所集中空调、饮用水和环境的卫生工作。会议前1天对会议室、大堂、电梯、走廊、就餐点、现场医疗点、卫生间等重点区域进行预防性消毒,建立消毒工作台账。合理规划场所出入口、出入路线;入口处设置1米线,张贴醒目的路线指引,保证代表座位1米间距等。在靠近出入口,通风良好且相对独立的区域设置临时隔离观察点,并配备水银温度计、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N95)、速干手消毒剂、防护服、一次性橡胶手套、消毒喷雾器(常量喷雾器及超低量喷雾器)等物品,用于发热等症状和健康码异常(红码、黄码等)人员的临时隔离观察。
6.健康宣传和培训
会前,承办单位提前向相关单位和参加会议人员以及工作人员通告会议安排和防疫事项等,协调做好工作人员的健康培训,包括会议筹备、健康监测、人员防护、环境消毒、医疗救治、疫情处置等内容和流程,特别提示会议期间人员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须立即按照专项会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进行报告和处置。
(二)会议期间防控措施
1.入口处监测
场所单位安排专人在会议场所入口处负责体温监测、查验健康码、行程码、重点地区旅居史和核酸检测证明,指导相关人员按要求扫码、亮码、验码和规范佩戴口罩。
2.场所防控
会议期间,场所单位负责每日对住地大堂、电梯、走廊、就餐点等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电梯、地下车库风扇正常运转,引导人员分散乘梯;加强电梯间、电梯按钮、自动扶梯扶手、门把手、水龙头、公共休息区等部位的消毒工作,电梯内、外按键旁放置速干手消毒剂和专用纸巾,张贴温馨提示。下水管道、空气处理装置水封、卫生间地漏以及空调机组凝结水排水管等的U形管应定时检查,及时补水,避免不同楼层间空气掺混;洗手间、污物间等的排风系统应全部投入运行。房间每日开窗通风两次,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常用设施、器具使用前后均应消毒,配备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酒精棉片等用品,视情况配备医用防护口罩(N95)。在指定宾馆住宿时,应尽可能安排同一地区人员在同一楼层或区域。场所单位应在公共区域设置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标志醒目。
3.车辆防控
参加人员尽量固定通勤路线,会议期间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会议,所有工作人员在会议期间做到“住家—会场”两点一线。如需乘坐公共交通,应加强个人防护,途中规范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结束行程后及时洗手。如安排参加人员集中乘坐专用车辆,出车前后由车辆派出单位对车辆进行全面消毒通风,司乘人员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车上配备测温枪、医用外科口罩、速干手消毒剂、消毒湿巾、卫生纸巾、垃圾桶等用品。
4.餐厅防控
就餐建议首选自助餐,可采用分时分段分批就餐控制人数。严格餐(饮)具、厨房、餐厅环境的清洁消毒,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当一客一消毒;餐厅入口放置速干手消毒剂、一次性酒精棉片、卫生纸巾等用品;进餐厅前,服务人员引导就餐人员做好手卫生,人员取餐时佩戴口罩、手套;就餐人员座位保证1米间距。如需宴请,宴请时可采用分餐制,由餐厅服务人员用公筷、公勺等将餐食分至各嘉宾;加强餐饮从业人员管理,严格执行晨报制度,全程佩戴口罩上岗,对于直接接触食物者,还应全程佩戴手套。
5.空调防控
集中空调应提前做好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的清洁与消毒;使用时,应按照WS696-202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卫生规范》的要求,全空气式空调应关闭回风,全新风运转,关闭空调加湿功能,确保新风直接取自室外,会议前1小时开启,会议后继续运行至少1小时,进行全面通风换气;风机盘管及分体空调应提前对空气过滤网进行清洗消毒;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也应确保新风直接取自室外,会议前1小时开启,会议后继续运行至少1小时,进行全面通风换气。
6.个人防护
出入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所、乘坐交通工具、自助餐取餐以及参加会议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会议发言时可不佩戴口罩。自觉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减少聚集性会议,注意手部卫生。做好个人健康监测记录和报告,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体温监测,有发热等异常情况须主动及时报告。
7.健康监测
各人员派出/邀请单位应指定专人,组织做好本单位派出/邀请人员、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对照“健康成都”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近期本土病例活动轨迹及风险区通告”开展健康排查,每日收集相关人员健康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现场医务人员和驻点疾控人员。
8.加强现场督导和巡查
会议期间,承办单位联合场所单位加强现场巡查工作,督促相关人员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避免人员扎推聚集。
(三)应急处置措施
会议相关人员如体温≥37.3或有咳嗽等可疑症状者,立即报告现场医务人员,并安排专人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立即将其转至临时隔离观察点或就地在房间内隔离,休息10分钟后用水银体温计进行复测,仍异常者,由会议主办方安排专人闭环转运到定点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和诊治,并跟踪排查情况。驻点疾控人员根据情况指导场所单位做好后续环境消毒等工作。如发现红黄码人员或重点地区旅居史人员,立即引导至临时隔离观察点,做好个人信息登记,并报告驻点疾控人员和会议承办单位。立即开展现场初步排查,符合转绿码条件的和不属于重点地区来返蓉人员或重点地区来返蓉人员已完成相应防控措施者,正常参加会议或提供服务,如无法排除异常情况,由场所单位报告会议所在社区,驻点疾控人员指导相关单位做好后续环境消毒和人员处置工作。如诊断为新冠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确诊病例,主(承)办单位配合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做好区域内场所的管控和现场人员的临时安置,通知会议相关单位配合开展疫情处置工作。如发现其他传染病疑似病例,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要求,分类采取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四)会议后防控措施
会议结束后及时做好现场清洁清理消毒等工作。所有参加会议人员、工作人员在会议结束7天内要做好后续健康监测工作,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向承办单位报告;在蓉会议相关人员开展会后3天3次核酸检测。会议结束后的疫情防控要求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实际情况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