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下午,由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主办,中国电信研究院承办的未来网络关键技术专题报告会通过线上方式召开。本次论坛以“通信发展 网络引领”为主题,由工信部通信科技委专职常委、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赵慧玲担任论坛主席,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运清担任主持。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宋彤、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宏科为大会致辞。 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宋彤在致辞中表示,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在赵慧玲荣誉主任委员、陈运清主任委员的带领下,在各位专家委员的共同努力下,为推动我国信息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贡献。同时也希望信息通信网络委员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学术交流平台,创新学术交流形式,广泛联系产学研用各方面人士,努力增强自身对学术的领导力,对专家的凝聚力,对产业的影响力形成优秀的学术品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张宏科在致辞时指出,在数据成为新型产业要素的同时,全社会数据总量呈现出几何倍数增长。由此带来大量的数据存储、计算、传输和应用等需求,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网络不仅需要满足超低时延、超大带宽和超大规模连接等基础功能,同时还需要更加紧密地与应用服务融合,将通过算力网络、通感算一体等技术,实现网络、计算、存储,多维资源调动融合供给,实现广义网络范围内资源的高效协同。 本次会议设置了专题论坛和圆桌会议两大环节。在专题论坛环节,工信部通信科技委专职常委赵慧玲首先作了题为“网络行业标准助力网络发展”的开篇演讲。她沿着TC3重点标准布局的六个重点方向进行了分层次的阐述,同时把其他热点网络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剖析。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冯志勇发表题为“面向6G的通感一体化理论与技术”主题演讲。重点阐述了通讯与感知的高效协同理论,同时指出了通感一体化的演进方向,并阐述了通感一体化的性能评估、试验验证等内容。 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胡宇翔以“创新网络技术,构建多模态网络环境”为题,探讨垂直行业应用的多样性和单一的网络基础设施间的矛盾,提出了原创性、体系性、根本性的网络架构。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中心主任黄韬发表题为“广域服务定制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展望”的演讲,认为网络的演进,就是从TCPIP追求结点的连通性到向追求差异化、定制化的SDN网络的方向发展,从封闭、僵化、不确定性向开放、弹性、可预期的方向发展。并介绍了一些重要的技术研究和探索实践。 腾讯云网络资深架构师杨峰带来题为“腾讯分布式云网络关键技术与架构”主题演讲,从具体实践上重点阐述了包括算力池化、算力网络及支持AI大模型的应用案例,展现了腾讯持续为用户打造安全、稳定、高性能的云网络服务,实现“全球互联、高速上云”愿景。 最后,阿里云资深架构师苏远超进行“可预期网络”的主题演讲,分享了阿里云可预期网络的核心理念,围绕着应用和规模驱动互联网发展,芯片和互联技术实现差异化主线,提出了代表阿里现有网络最高水平的可预期网络,展现了阿里云网络的全面布局和全球顶尖水平的互联网技术体系。 专题报告会嘉宾演讲 圆桌会议环节,中国移动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同须担任主持,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陈运清、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段晓东、中国联通研究院未来网络研究部总监曹畅、中国电信研究院6G研发中心高级专家孙震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文东、鹏城国家实验室宽带通信部副主任兼空天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小俊、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有线产品部总工程师罗鉴等人共同参与对话。专家们针对未来网络技术发展需求,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探讨如何推动未来网络升级以及技术持续发展。 圆桌会议专家交流中 本次会议邀请到信息通信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运营商、设备商的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云网融合网络发展趋势下包含多模态网络、标识网络、通感算一体、算力网络、确定性网络在内的未来网络关键技术,以及如何赋能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等问题。会议观看人数达31664人次。
|